高杰有两重身份,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老师。他说,其实自己更喜欢后者。
作为聊城市人民医院宁养院负责人,过去7年间,高杰带领他的团队,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免费镇痛治疗、心理辅导、护理指导等临终关怀服务。
一年前,高杰站上聊城卫生中专的讲台,作为宁养院其中一名“编外老师”给学生讲授纾缓医学专业课程——把临终关怀课程搬进课堂,这在全省尚属首次。
因为日常工作颇为忙碌,为节省路上往返时间,高杰的四堂课连在一起。这样的强度,让60岁的高杰慢慢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也正因为这样,9月6日那天,连上三堂课的他,趁课间休息时间,满身疲惫在教室扶头休息时,被学校2017级中医康复8班学生赵俊堃偷拍,并配以暖心的文字发到朋友圈,瞬间就被班级同学转发。
就这样,高杰靠在椅背上歇息的背影照片,一下子刷爆了40多名学生的朋友圈。
学生偷拍最美背影 微信感恩告白恩师
33岁的赵俊堃一直在重复说着自己的幸运——这个年龄可以再进课堂,然后又遇见值得珍惜的好老师。
提及几天前偷拍的那张照片,这位一说话就习惯脸红的学生,还有点不好意思。
赵俊堃记得,那是9月6日上午的第三节课课间休息时间,已经连续站立讲课两个多小时的高杰,的确明显很疲惫。
趁着这个时间,他坐下来,靠在椅背上,手扶着头闭目养神,毕竟接下来还有一堂课,他要保证课堂质量。
看到他的模样,赵俊堃先是跟同学窃窃私语,言语间满是心疼和感动。然后,她举起手机,偷偷拍下了老师的背影——这个背影定格了这位“编外老师”最美的那一瞬间。
很快,第四堂课开始了。
感于老师的敬业和辛苦,不少同学开始提议让他坐下来讲课。当然,这个善意的提醒被婉拒。
赵俊堃说,由于课时有限,老师每次讲课的内容都比较多,但是,遇到学生不懂的地方,他还是要讲上两遍,甚至更多遍。这也就要求,整堂课,老师始终在不停地说话、跟同学互动。
即便是如此,由于身体太过劳累,那天的内容依然没有完全讲完。师生双方约定,9月12日下午,老师再补上两节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将老师的辛苦看到眼里的赵俊堃,当晚便把那张背影照片发在朋友圈,同时配以颇为暖心的文字。没想到,她的一个小举动竟引来了全班同学的共鸣。
爱上纾缓医学 17名学生抢做宁养义工
高杰看到学生的朋友圈时,已是当日夜里11时左右。他没想到,全班几乎每名学生都转发了相同的内容。
这个暖心之举让他颇为感动,以至彻夜难眠。事实上,在感动这些孩子的同时,高杰和他的团队也被这些孩子们感动着。
也正是9月6日那天最后一节课结束,通过老师了解到一些宁养知识后,2017级中医康复8班学习委员刘雅蔓,代表班里同学向高杰表达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去宁养院做义工,去给那些晚期癌症患者和家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可能让他们生命最后时光快乐度过,最终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两天之后,学校17名同学同时去了宁养院,他们当天的工作是将部分患者病例输入专用系统,以便日后科研、大数据分析时查阅使用。
对于学生的热情和认真,宁养院工作人员都相当感动,他们知道,这些已然爱上纾缓医学的孩子,今后无论走向哪个工作岗位,都会爱护自己的患者,爱惜自己的工作,从而真正去敬畏科学,尊重生命。
而这也正是让聊城市卫生职工中专学校校长李彩义备感欣慰和骄傲的地方。
李彩义也清楚地明白,为了推广普及纾缓医学专业知识,高杰和他的团队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就拿在学校的这些课时来说,为了苦练普通话,高杰每次都把讲课内容录进手机,然后趁一早散步时一遍遍反复听,纠正不正确的发音,便于学生听得清楚、明白。
事实证明,老师的努力有了实质性的回馈,“学生明白老师的辛苦,并将这份感恩真诚地表达出来,并争抢着去宁养院做义工,如此这些,都是这门触及心灵的课程带来的实效”,将学生的热情和老师的辛苦同时看在了眼里,李彩义这句话无疑一语中的。
他说,纾缓医学进课堂,真正将专业知识教育提升到了心灵的教育,这其实是一种富有深刻影响的生命教育。
相关链接
一门特殊课程
一种生命教育
纾缓医学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其实,“纾缓医学”此前在中国大陆一直被翻译成“姑息医学”,是着眼于为患有危及生命疾病患者及其家庭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门学科,通过团队(医、护、社工、志愿者等)工作,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关注患者及家庭的心理、心灵痛苦,让患者和家属在患者走向生命终点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安宁。
如今所提及的“纾缓医学”,不仅仅是临终关怀,更是从患者得病早期就开始介入,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帮助。
从去年8月份开始,市人民医院宁养院和学校沟通后决定,挑选3个班级,每个班级设置24个学时的课程。主要由宁养院工作人员授课,学生开始系统学习“纾缓医学”的基本内容和实际操作技巧。
一年过去,对于这门课程产生的实际效果,聊城卫生中专校长李彩义全部看在了眼里,同时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长感到相当欣慰。
李彩义说,很多喜欢上这门课程的学生,已经基本领悟到其中的要义,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心灵也得到净化提升,将来一定能给予患者更多人性化的温暖,做德才兼备的医疗工作者。
记者 赵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