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教务处工作总结

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 学工在线 > 德育之窗
    道德教育学习材料(一)
    作者:  来源:  发表时间:2016-05-04 14:51:51 

       道德是一个亘古如一的话题,即使最强大的哲人也无力宣称,他可以从整体上营造一种文明,我们能做的就是为社会和历史提供一些约定俗成的起码前提。

      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大到天下,小到个人,追求理想的人格,受辱而不失大礼,极力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这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胸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走进历史的长河,关于道德修养已谈了两千多年,老话题不断赋予新内含,今天的教育依然离不开道德教育。

      学校,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我们培养德性,修身养性的地方。学校开设的德育工作,就是要培养同学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我们走上社会打好基础。因为一个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能被社会所承认的。

      人们对道德规范的敬重,人们心目中的诚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严,就是人们的道德信仰。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它要解决的是“我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我应该怎么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我应该怎么做事?二是我应该怎么做人?做事和做人不可分割,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而且做人要通过做事表现出来。道德信仰涉及这两个方面,但其核心是做人。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理想目标的确认和笃信,是对怎样做人的设定,是对理想人格的设定。道德信仰以人格来证明或显示人性的神圣和尊严,显示人的价值。一种道德信仰的确立,代表着一个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又是对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人格、道德观念、道德动机的整合,从而将人们的各种关于道德的零散的信念和价值观念统一起来,形成一个高低有序的道德价值观系统,成为规范一个人全部人生活动和行为选择的基本框架。整合一旦完成,作为一个价值系统整体,道德信仰又对道德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所说的“诚”是真实无欺的意思。天是真实无欺的,人也应该追求真实无欺的。达到至诚就能使人感动,达不到至诚就不能使人感动。荀子也重视“诚”,认为“诚”是所有德行的基础。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把“诚”当作最重要的道德观念的是《中庸》。《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可见,至诚是一种尽性知天并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过神学,而从人性与天性、人道与天道的合一,从相信人性善并通过尽性知天的途径,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经不起利益的诱惑,做出了很多伤天害理之事。出现这类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缺乏道德信仰是其中最普遍的原因。当前,在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在加强诚信教育中,我们应高度重视道德信仰的重要性。记得意大利但丁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我们今天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相信我们的祖国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最需要毅力的,道德高尚的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想要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中学生,必须从根本的小事做起。比如说,在家里我们给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和妈妈端上一杯热茶,在学校里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屑,说文明的话,做文明的事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从这些小事做起,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长此以往,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有道德的好少年。